放生可以找人代替吗 放生有什么具体的重要性呢

时间:2022-11-10 10:01       来源: 未知

人类最缺乏的是什么呢?甚至动物也有生存权的观念,不知道动物对生命的贪婪和对死亡的恐惧,但他们不会说话。

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实际上动物也同样如此。这一点,很多修行人,不仅口头上会说,而且也完全懂得这个道理。有修行境界、具有慈悲心的人,看到一个人被枪毙,会觉得实在难以忍受,同样,当他们见动物被杀害时,照样会生起难忍的悲心。憨山大师云:"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玉溪,放生顺佛令。"不仅佛教徒明白这个道理,即便是世间仁爱之士,也不赞成杀生吃肉的野蛮行为。如印度素食主义者甘地,在有关素食、反对暴力的演讲里,始终强调众生都有生存权,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

有关放生护生之法,在佛经中记载颇多,最早是出自于《金光明经》:往昔佛为流水长者子时,见池水枯涸,成千上万条鱼被曝晒将死。于是他向国王借了二十头大象,用皮囊盛水,倾泻池中,救活了这些鱼。后又施予食物,持念宝髻佛的名号(另说宝胜佛、,诸鱼闻后,皆转生于忉利天。此外,《杂宝藏经》中也记载:一沙弥原本只有七天寿命,返家途中见池塘缺口,无数蚂蚁将被淹死,遂心生慈悲,用袈裟盛土堵住缺口,救了所有的蚂蚁。以此因缘,沙弥转夭为寿,得延命之果报。《药师经》云:"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故有些人遭受痛苦违缘时,若能行持放生之法,则可消灾解厄、遇难成祥。即便是一些病重不治的患者,若经常劝其放生,不知不觉也会出现很多奇迹。

所以,在一切玉溪法中,观修空性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一切有为法中,放生的功德无与伦比,杀生的过患罄竹难书。我常引用龙勐菩萨《大智度论》的教证:"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以前我看一本书中说是"放生第一",但后来查了《大智度论》原文,应该是"不杀第一"。"不杀"与"放生"在轻重上,还是有一点差别。《极乐愿文大疏》也说,光是不杀虽说有一定功德,但若能不但不杀,反而还力行放生,维护众生的生命,即生中自然而然会获得各种安乐。

我们作为佛教徒,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逢年过节、结婚生子、开业剪彩等,此时若能行持放生,则是最好不过的。很多居士常问:"我家今年某某人结婚,请师傅加持,您说到时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往往回答:"是放生。如果能放生,以此殊胜因缘,将来必定家庭和合、幸福美满;反之,倘若为了庆祝而杀害无量众生,餐桌上摆满了鲜活的生命,以此所造的弥天大罪,未来势必不会有好结果。"

在古代,杀生后,许多人也特别害怕因果,拼命地念经忏悔。而现在的城市里,人们吃吃喝喝的全都与众生的生命息息相关,特别可怕!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除了放生以外,饮食还要以素食为主。退一步说,即使实在不能吃素,至少也要做到不点活物,尽量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前段时间,我看了爱因斯坦的一本书,名叫《我的信仰》,他在里面就说:"我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我后来思维了一下,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生活越简单就越快乐,而越复杂就越要付出很多代价。玉溪你吃一顿特别丰盛的大餐,不仅要付出许多金钱,更要牺牲许多众生的无辜生命,自己无数世也偿还不清。有些出家人和居士总抱怨:"我不愿意念金经咒。"其实你们想一想,你从小到大吃过多少众生?光是这一点,现在日日夜夜都值得忏悔,否则,你在临死的时候,这些众生怎么会不来索命讨债呢?

这个世间上,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若为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而杀生,则是最残忍的事情。莲池大师也说:"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又云:"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戒杀放生这一理念,不单单是佛教奉行,儒教为主的很多宗教也极力提倡。当然,我们以前也分析过,他们主要是维护人类的生命,范围并未扩展至一切众生。所以,大家要清楚佛教慈悲观的广大性和殊胜性,在此基础上,应对所有众生平等相待、平等维护,这样到了一定时候,哪怕看见一个小含生受到生命威胁,自己也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它、救护它。

发大悲心,行放生业,爱惜物命,放生吃素中国佛教放生网_放生仪规放生感应放生功德放生心得放生愈病-云端佛学

江慎修先生者,乃前清一代之经学大家,婺源明道潜修之隐君子也。博学多闻,无书不读。而且一一皆悉探其精微,入其阃奥。唯以教育英才为乐,不以富贵利达为事。当六岁时,甫受庭训,日记数千言。父奇其敏,以十三经注疏遍授之。先生自是精心研究数十年。举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音韵翻切之学,无不融会贯通。遂以著述发明义蕴为己任。所著近二十种,几二百卷。当时国家,及名人著述,多皆取为依据。至乾隆三十七年,先生没已十一年。国家开四库全书馆。凡先生所著,悉皆采入。共一十三种,一百五十余卷。其余数种未入者,或撮取纲要于他书中,或其稿甚多,彼此借观,致令遗佚而不得也。噫,先生可谓学研天人,功参造化,穷理尽性,优入圣域之人杰焉。殆汉郑康成,宋周濂溪,邵康节之流欤。世之博学多闻,不讲躬行实践,唯以词章进取为事者。闻先生之风,能不愧死。而且爱惜物命,深信因果。故于放生吃素善报,杀生食肉恶报。随所见闻,录以劝世。其裔孙易园居士,拟欲铸板广布,冀挽杀劫,嘱光作序。光心如背镜,学等面墙。唯学愚夫愚妇之老实念佛。何能发挥道妙,令拘墟者彻见天日,因兹以生正信而获实益耶。然以事关劫运,义不容辞。勉为序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

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

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于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我福寿乎。

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云端佛学,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

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

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救乎哉。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

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

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

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故凡一切水陆众生,必令各各得所,常得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以各乐天真,各尽天年。则此书所说之种种善报,当可具得矣。人既如是,物尚不欲令其失所,何况于人。则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俗美人和,必致风调雨顺。其有不物阜民康,时清国泰者乎。

又祈凡我同人,切勿自轻。当思我与如来,同一心性。彼何以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乎。我何以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莫由出离乎。心性是一,苦乐天渊。若犹以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者,尚得名为大丈夫哉。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标签:

友情链接():
孕宝代生中心心扬国际助孕生殖中心天津助孕费用单身想生混血儿天津助孕生殖中心国内代孕咨询代生包成功广州代妈助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