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放生要注意什么事项
1、诵经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安住在经文及相应的义理上面,因此不会跟平常一样,到处攀缘六尘与五欲境界,也不会一直想东想西,妄念不止;因此诵经,可以让我们的心安止下来,这本身就已经有很大的利益。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为时常诵念经文的关系,把这些经文记在心里面,或者有时候就把其中几句经文,在心中让它浮现及思惟它的义理,有时候就突然懂了;或者因为听到别的法义,而让原来其他不懂的法义,也跟着懂了;或者因为某些境界的现前,也突然间领悟到原先不懂的法义;这些都是因为种种因缘的出现,使得逐渐把一些经文弄通。这种方式,因为是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对于诵经者来说,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与体验,因此,如果没有听闻正法的因缘,靠诵经也是有机会逐渐了解经中的义理。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正法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生起菩萨性,那就已经有非常广大殊胜的利益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有许多人诵经的关系,使得经本可以继续流传在人间,有利于现在或未来的有缘人,可以有比较多的机会接触经典,进而进入佛法中修学,因此无形中也等于是在接引众生。而且有许多护法菩萨发愿护持经典,藉由我们的读诵与对经典的恭敬,刚好也与护法菩萨们的愿相应,而成为护法菩萨们所护念的对象;因此会有许多人,因为诵经的关系而有获得殊胜的感应的经验。再者,我们在诵经的时候,也会有有缘的鬼神在旁边听经,因此诵经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也是属于法布施,对于我们在修行上,有很大的利益。因为除了让鬼神有机会藉由我们诵经而听闻经典之外,我们也应该会想到,鬼神他们是会知道我们的行为,因此如果我们认真精进修行,鬼神看了之后,对于经典就会非常信受,鬼神就会确信:依据佛法修行是可以真实成就,等于我们也在验证经典的道理给鬼神看。这种方式的影响层面就会比较大,这样的功德就很难限制说它有多大。反之,如果我们诵经归诵经,身口意行还是一往如常,放任贪瞋痴而不起对治之心,那就变成是不好的示范,除了让自己的功德法财继续漏失之外,对于正法弘传,实际上也是有亏损的,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得有些众生轻毁圣教。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地去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的亲朋好友有深刻的感受,当然这也是接引他们学佛的一种方便。
2、另外一个方便善巧,就是在读诵后,把这个读诵的功德回向自己与有缘的众生,能够成就无上菩提;透过回向的力量,可以得到广大殊胜的利益。
3、以上是大略介绍读诵经典的种种功德。接下来,我们了解佛菩萨及诸天护法神众,其实他们最希望有人从读诵中能够了解经中的真正道理,乃至悟入第一义谛实相心,进而行菩萨道广利众生。因此我们常看到经典中有关能够真正受持、读诵经典之利益的开示,例如在《妙法莲华经》卷7中有开示:“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这里就是世尊要我们能够经由证悟如来藏心,也就是“此经”,而能够真正受持“此经”;再进一步能够深入地去阅读、观察“此经”,而渐渐增长智慧,因此便能为人解说,也就是能够诵“此经”。因此经由证得此经,心中能够真正受持而不退转、不动摇,得真实转依,接着便能广利众生,这才是佛菩萨最希望我们受持、读诵经典的方式。而真正受持此经之后,因为已经进入内门修学的关系,因此智慧、福德便可以快速进展,也有更大的能力荷担如来家业。而被我们所度化的众生也能够转而再度化更多的人天,如此辗转度化,功德真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因为此经如来藏蕴含着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源,诸佛因为对祂已经究竟透彻了解,故能够开演出无量无边的妙法。因此能够受持此经,是进入佛菩提道,内门修学的第一步,也是诸佛出世的本怀。
4、许多人在诵经之后,会配合诵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希望藉由课诵功德的回向,消除烦恼与罪障,增长智慧而能行菩萨道。因此,我们藉由每日的课诵,来了解经中的义理;一方面在课诵的时候,心里面也存在一个作意,就是自己愿意依照经中的道理去身体力行,因此就可以逐渐达成回向偈中的目标。
5、总之,无论是否能够了解经中的义理,读诵经典都是有殊胜的利益;但是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积极寻找正法道场,来依止于善知识的教导,这样在修学佛法上面才能有最大的利益;而这也是菩萨普遍的愿望,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值佛,及得到善知识在大乘正法的教导。

6、根据佛经论典及古往今来众多高僧大德开示,行善后的回向非常重要。如果希望行善时所造善根能获善报、善根增长、不被毁坏、成熟迅猛、生生不穷,如果希望所造善根确实能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果希望所造善根能确实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那么一定要善于回向,至诚回向。(这里补充一句,三殊胜为发心和正行、回向殊胜,三个关节都很重要,本文只是侧重将回向提出来强调一下,但任何善行都不能离开三个殊胜。)
7、既然回向这么重要,作为修行的一个重要部分,为能够最好地将善行回向利益自他,以下摘录一些大德开示供道友们学习,以了解回向的理论、意义和方法:
8、大成就者阿秋喇嘛开示《放生行为之几种杜绝》
9、很多人因为自以为不去执着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回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势。不重视回向,会导致大量功德转化为人天福报,为将来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碍。所以每个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转向出世间的种种成佛利益。而且放生行为,因其是有为法中最为殊胜的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恳,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现报,所以放生者切要善于回向。免大量功德流于人天无意义消耗的福报也。
10、慈诚罗珠堪布开示《慧灯之光
二、拉萨允许放生的水域是哪里
1、我们要报恩,首先要学佛,然后成佛;在没成佛之前就将自己所造一切善根回向众生。能以菩提心、大悲心回向众生,不但是自己造善根,同时也一定能利益众生,因为有大悲心的人回向,众生必定能得到这个善根而离开痛苦。假使我们回向时,一点点悲心都没有的话,众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就很难说了。慈悲心是度众生的一个方便,同时也是清净自己业障最殊胜的方法。只要有悲心,一定能度众生。一切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慈悲心。由以上的思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报恩最殊胜的方法就是成佛。
2、「无论修持任何法门,在结尾一定要作回向,回向的真谛意义是无论我们积聚了什麼功德或善业,都不贪执或只想自己拥有,而愿以此功与一切众生分享。」对啦!当我们要回向前,就抱持著「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的心,这即是大乘思想的特质。
3、慈诚罗珠堪布开示《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4、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是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5、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6、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样真心诚意地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7、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8、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9、第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10、第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标签: